警惕:癌癥會遺傳!北京一家7口確診同一種癌!
任何一個家庭成員罹患癌癥,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有一種癌癥,它尤其喜歡在家族中扎堆聚集,常常發生“單個家庭中多位成員確診”的悲劇。
它,就是結直腸癌。
近日,據中宏新聞網報道,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教授在科普結直腸癌預防時講道,他曾接診過北京的一家子共10口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有7人確診腸癌。
(來源:微博@中宏新聞網)
一直以來,人們都很擔心:癌癥到底會不會傳染?
事實上,癌癥不是傳染病,并不會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造成傳播。但是,有兩個方面我們必須注意:
所謂“致癌因子”,是指那些可能導致癌癥發生的因素。
據《柳葉刀·環球健康》2020年發表的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一篇統計報告顯示,排行前五的致癌因子分別為:幽門螺桿菌、人乳頭瘤病毒(HP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類皰疹病毒。
(來源:攝圖網)
這些病毒和細菌是有傳染性的,而且也跟外部環境因素有關。而家庭成員因為長期生活在一起,面臨同樣的外部環境,就可能受同一致癌因素影響,或者因病毒和細菌傳染,導致罹患同一種癌。
說起癌癥遺傳,很多人會聯想到安吉麗娜·朱莉。
2013年5月,好萊塢女明星安吉麗娜·朱莉稱,因基因檢測確定帶有遺傳缺陷基因BRCA1,醫生估測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幾率分別達到87%和50%,她選擇了雙側乳腺切除術,以降低患癌風險。
兩年后,她又宣布,由于擔心卵巢癌風險,她切除了卵巢和輸卵管。這在當時非常轟動。
另外一個癌癥家族遺傳的例子是拿破侖。據有關資料查詢顯示,拿破侖本人以及他的父親、祖父,還有多個兄弟和姐妹,都是死于胃癌。
結直腸癌也是典型的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癌癥。2013年,我國女排五連冠功臣陳招娣因直腸癌離世,而其父母、兩個姐姐及弟弟也患有類似病癥。
(
來源:攝圖網)
據王錫山教授介紹,腸癌不是傳染病,但是有5%的遺傳概率。加上消化道腫瘤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因此產生家庭聚集的幾率較高。
2022年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已經超過胃癌,成為我國第二大高發癌癥。
另據《柳葉刀·全球健康》2018年刊載的數據,我國的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為56.9%,屬于治愈率較高的癌癥,距離美國、日本等醫療發達國家則有一定差距。
而且,結直腸癌的治療臨床上主要依托于早期發現。如果是癌前病變期發現,基本可以通過微創手術達到治愈。但可惜的是,據中宏新聞網報道,我國83%的結直腸癌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
中晚期意味著癌細胞已經發生了轉移,但并不意味著完全失去了治愈機會。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國外對中晚期、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徹底改變了患者命運。
兩年前,湖北的孫先生(化名)在一次單位組織的體檢中發現肺結節,并且腫瘤標志物CEA超過了正常值。
因擔心肺癌,孫先生去醫院做了一系列深度檢查,結果排除了肺癌,卻在CT影像中發現結腸遠端腸壁增厚,肝臟也存在多發腫塊。醫生判斷是直腸癌肝轉移。
國內醫生給出的方案是化療,雖然腫瘤有所緩解,但也帶來了包括腹瀉、骨髓抑制等一系列副作用,治療過程非常痛苦。
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結果,孫先生通過盛諾一家,遠程咨詢了日本知名消化道腫瘤外科專家上野雅資教授。
仔細評估孫先生的病情后,上野教授認為,“雖然接下來的治療可能會很辛苦,但根據我既往接收過的患者病例來看,你很可能通過手術實現根治?!?/span>
上野教授之所以這樣說,并非單純的鼓勵,而是有著專業的判斷。
他指出,肝臟是可以再生的,即便是有多個轉移灶,也可以通過多次手術來清除干凈。即便肝轉移灶多到無法手術,患者還有機會先使用藥物治療來減少病灶,爭取手術機會,這個比例也很高。
當然,具體選擇需要根據病灶部位、數量、肝臟手術后的剩余比例等綜合判斷,對外科醫生來說要求很高。
事實上,像孫先生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據上野教授介紹,在他曾工作過的癌研有明醫院,約70%的肝臟復發患者可以接受手術,其中60%可以完全治愈;如果只有一個肝轉移灶,則治愈率可達80%。

2018年,剛入“花甲之年”的杭州商人陳先生(化名),意外查出結腸癌。而且發現時已經到晚期了,肝臟、肺部、腹膜,大大小小的腫瘤在他肚子里“遍地開花”,連骨頭也有多處轉移。
家里人跑前跑后,幫他找了全省很好的腫瘤醫院和專家,做了會診,但仍然只能化療,說先控制一下。
但沒想到化療如此難以耐受。用陳先生的話說,化療前他是生龍活虎的,結束時卻只剩下半條命:體重從140斤降到了120,腹部疼得坐臥不安,身體跟完全虛脫了一樣,沒有一丁點力氣。
同時,基因檢測結果顯示,陳先生有BRAF基因突變。但這并非好消息,因為BRAF突變的腸癌比其他類型的腫瘤進展更快、預后更差,可用的藥物也非常有限。甚至有醫生認為,他可能活不過兩個月的時間。
主治醫師嘗試了替換化療藥,陳先生甚至還自費打了8000元一針的增強免疫力的針,但腫瘤仍然沒有得到控制。

陳先生就是在這時聯系了盛諾一家。開始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動作將徹底改變他的命運。
因為就在2018年6月,美國FDA批準了一款治療黑色素瘤的新藥Encorafenib。而以之作為主藥、和其他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治療BRAF突變獲得了FDA的突破性療法認證。
通過盛諾一家轉診到位于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后,美國專家告訴陳先生,“鑒于你有BRAF突變,我們建議你采用這種新的三藥聯合方案,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協會公布了這個療法的臨床試驗結果,總緩解率可以達到48%,我們認為這是目前很適合你的治療方案。”
三個療程的治療后,驚喜來了:陳先生的CEA值從原來1760降到了55。而主要的副作用就是皮疹導致的瘙癢,經醫生聯系皮膚科開了藥膏后,瘙癢也止住了。
就這樣,陳先生從一位被判斷“活不過兩月”的晚期癌癥患者,又重新回到了可以去健身房打卡、扛起80斤重的啞鈴、再在跑步機上跑上20分鐘的正常人了。用陳先生老婆的話說,他又活了一回!

波士頓盛諾公寓的健身房,陳先生常到這打卡
像陳先生這樣受益于海外新藥的患者還有很多,據盛諾一家2021年11月統計,在美國FDA已批準的癌癥靶向藥物中,僅有43%已在中國內地上市,還有57%的靶向藥國內患者無法直接使用!
具體到結直腸癌同樣如此:
美國已獲批的結直腸癌靶向/免疫藥物國內上市情況(統計截止時間:2021年11月)
在所有癌癥中,結直腸癌還屬于相對容易治愈的癌癥。但即便這樣,在我國,它仍然每2分鐘就致死1人。
而癌癥治療永恒不變的真理是:早診早治,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結果。為什么我國83%的結直腸癌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這其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反思,包括癌癥篩查不夠普及、看病不積極、自行用藥等。
但我們必須面對事實:一旦遭遇中晚期的結直腸癌,難道就無藥可治了嗎?
不是的!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藥、新療法的出現,中晚期的轉移性結直腸癌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治愈機會;或者能夠控制住腫瘤不進展,讓患者能夠像正常人一樣,長期生存。
這樣的機會,也許在國內就可以獲得,也許在美國、日本等醫療發達國家可以實現,只要你有開闊的眼界、永不放棄的決心,就可以觸達,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參考來源:
https://m.weibo.cn/status/4774417983080290?wm=3333_2001&from=10C5293010&sourcetype=weixin
- 相關案例
- 最新案例
Patrick Y. Wen
中樞神經系統癌癥NCCN指南專家組成員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神經腫瘤中心主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學教授Castle Connolly美國超級醫生
Eric P. Winer
耶魯癌癥中心主任耶魯紐黑文Smilow癌癥醫院主任醫師美國乳腺癌研究基金會科學咨詢委員會委員Susan G. Komen for the Cure的首席科學顧問和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
Jeffrey A. Meyerhardt
胃腸道癌癥中心臨床主任臨床研究辦公室副主任結直腸癌研究Douglas Gray Woodruff主席哈佛大學醫學院內科學教授結直腸癌中心聯合主任丹娜法伯/哈佛癌癥中心胃腸道腫瘤SPORE項目聯合領導人美國癌癥協會癌癥幸存者營養和運動指南制定者
Mehra Golshan
腫瘤外科學Dr. Abdul Mohsen and Sultana Al-Tuwaijri特聘教授乳腺腫瘤外科??七M修培訓主任哈佛醫學院外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