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癌癥后,有人治愈有人越治越糟,同病不同命為哪般?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癌癥是不治之癥,人在患癌后“原本好好的”,去了醫院后,越治越糟糕。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案例顯示,患者通過規范治療,成功治愈了癌癥,數年甚至數十年未復發。
為啥同樣都是癌癥,卻會出現這種“同病不同命”的結果呢?
來源:攝圖網
很多次在給人介紹名人治愈癌癥的案例時,我都會得到如下反饋:
“你舉的這些例子中,患者都非常有錢,醫療條件比普通人好很多,所以才能治愈?!?/p>
誠然,不同的經濟基礎,必然導致患者在醫療環境、可用藥物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小的差異。但患者能否治愈癌癥的關鍵因素,大多存在于以下幾點。
1、患者的分期差異
癌癥難以治愈的原因,在于腫瘤能夠不斷的復發轉移,難以完全滅殺干凈。
但這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特點,一般多會在癌癥中晚期階段出現。在多數癌癥(實體瘤)的早期階段,癌細胞往往局限于組織器官的局部范圍,尚未通過入侵全身淋巴、血液系統四處流竄,經過手術切除干凈病灶后,患者有很大幾率得到治愈。
來源:攝圖網
癌癥分期越晚,治療后復發風險也就越高。大多數晚期癌癥患者在使用放化療、靶向治療后,雖然腫瘤短期內可以維持不變或有所縮小,生存期也確實得到了延長,但病情易反復,時間久了,患者身體也容易因各類治療副作用變得越來越差,也就是所謂的“越治越糟”。
總之,患者的分期差異,是影響癌癥治愈機會的核心因素。
2、患者的癌種差異
癌癥并非一種單一疾病,而是一類整體上有相似性(如癌細胞無限增殖),但細分起來卻有天壤之別的疾病集合體。在眾多癌癥中,一部分癌種的治愈率相對來說較高。
比如甲狀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容易通過檢測手段早期發現,之后可通過手術得到良好的根治效果,而且此類癌癥有不少惡性程度較低,腫瘤進展速度也相對肺癌、肝癌等高惡性腫瘤更慢。
“乒乓女皇”王楠也曾治愈過甲狀腺癌
又比如說一些原本不好治愈的癌癥,隨著某些超牛的新療法出現,治愈機會得到大幅提升,比如惡性黑色素瘤、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等就屬于此類。
此外,即便屬于相同癌種,不同的細分亞型預后也可能天差地別。
如胃癌當中的印戒細胞癌、肺癌當中的小細胞肺癌、乳腺癌當中的三陰性乳腺癌等,都屬于相對棘手的類別。
3、患者的診療差異
分期和病種差異,是患者治愈相關的“內因”,確診后沒辦法改變。但還有一項重要的“外因”,則受人為因素影響很大。
對于負責向患者提供具體診斷、治療方案的醫生來說,無論是專業水平還是國際視野,不同醫生間必然存在差異,有些時候,這種差異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愈機會。
尤其是對有手術根治機會的早中期癌癥患者,一旦遭遇到誤診誤治,很可能會不可逆地痛失治愈機會,或降低治愈的概率。來看3個案例:
來源:攝圖網
一次“遲到”的診斷
2010年,高先生(化名)因為上腹部疼痛、發熱、黃疸等癥狀前往就醫。經檢查,他被診斷為重度慢性腫塊型胰腺炎。隨后,醫生對高先生實施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后病理顯示為(胰十二指腸)重度慢性胰腺炎,屬于良性疾病。
誰知5年后,高先生因腹部脹痛再次就醫,結果竟被確診晚期胰腺癌,其肝臟、腹腔、腹膜后多發淋巴結均已出現轉移。
不久后,高先生通過“國際專家遠程會診”預約了國外某知名癌癥??漆t院的病理會診,結果發現,當年的病理并非是胰腺炎,而是高分化胰腺浸潤性腺癌!
從炎到癌,一字之差,這次“遲到”了5年的診斷,對高先生來說,很可能意味著命運被改寫…
來源:攝圖網
一場“成功”的手術
2018年,王先生(化名)不幸被確診為肝內膽管癌(ICC),腫瘤已有5cm大小,但仍處于可手術根治的階段。很快醫生為王先生切除了右半肝,并摘除了膽囊。術后醫生建議使用前沿的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Keytruda進行維持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
一段時間后,出于謹慎,王先生通過“國際專家遠程會診”咨詢了國外某知名肝膽胰癌癥專家,想提前了解未來的治療方向,結果卻被告知,此前手術雖然成功,但他并沒有進行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而根據其免疫治療各項預測指標來看,Keytruda做他的術后維持治療并沒有數據支持,不如傳統化療藥物卡培他濱。
看似“成功”的手術,該做的治療卻沒有做全,無疑會讓王先生的復發風險增加,而這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著實令人惋惜。
來源:攝圖網
一個“幸運”的選擇
2018年,李女士(化名)在確診為直腸癌后,被醫生告知,因腫瘤位于直腸末端(距離肛柱口約2cm),屬于超低位直腸癌,必須盡快手術切除腫瘤及肛門,再通過腹部造瘺實現日常排便。這意味著,李女士此后只能終生帶著糞袋度日。
李女士對此感到不甘心,拒絕了立即手術的提議,也頂住了來自親朋好友等多方勸阻她“保命更重要”的壓力,很快選擇了預約國外某知名腸癌專家進行遠程會診。
“如果這次會診專家也說不行,那我也死心了。就當碰碰運氣吧?!?/p>
經過縝密評估,專家判斷雖然手術難度不小,但仍在可控范圍內,完全可以實現切除干凈腫瘤的同時,為李女士保住肛門(保留約2cm)。
不久后,該專家及其團隊先后為李女士實施了“術前放化療輔助治療+腹腔鏡超低位前切術+經肛門吻合術+回腸環狀造口/回納術”等一系列治療,且全部非常成功。魚與熊掌能夠兼得,讓李女士十分開心!
患者的手術示意圖
世界衛生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例,相當于每分鐘就有8人被確診癌癥。隨著癌癥越來越常見,已經沒有什么人能置身事外,無視癌癥帶來的威脅。
對于患者的癌種、亞型等因素,人力沒有辦法改變;
對于癌癥分期因素,我們可以通過定期癌癥篩查體檢來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大幅提高不幸患癌后的治愈機會;
而對于仍有根治機會的非晚期癌癥患者,獲得更加明確、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
癌癥的高度復雜性,要求醫生能夠給予患者比常見病更充裕的時間進行診療,但受限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患者數量多,現實中,“排隊2小時,見醫生5分鐘”的情況并不罕見。這就導致了癌癥長期以來都是誤診、誤治的重災區。以我國常見癌種結直腸癌為例,據人民網報道,平均誤診率高達四至五成。
來源:人民網
“癌王”胰腺癌被誤診的風險也極高,據澎湃新聞介紹,由于早期表現與普通的胃炎、消化不良等極為類似,超過60%-80%的患者,會被醫生誤診為普通胃病或慢性膽囊炎治療。
來源:澎湃新聞
在這樣的環境下,癌癥患者該如何盡可能降低診療失誤風險,提高治愈率呢?
著名醫學家吳階平院士曾在為醫學專著《誤診學》作序時寫道:
“造成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因素始終居于第一位。各種檢查措施、化驗方法都要由人來使用,由人來解釋和判斷其意義?!?/p>
由此可見,找到臨床經驗豐富、認真負責、專業過硬的靠譜癌癥權威專家,是患者獲得有效診療的重要保障。而盛諾一家的“國際專家遠程會診”服務,可以很好地幫助患者實現這一點。
來源:攝圖網
如您剛確診不久,亟需明確診斷和治療方案;又或是您即將面對手術、放化療等重大醫療選擇,希望快速了解其中的利弊得失,風險和收益,那么預約全球范圍內的權威腫瘤專家提供指導,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 相關案例
-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