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案例給你講明白,哪些肺結節切了還不如不切!
隨著肺癌專項篩查——低劑量螺旋CT在健康人體檢上的廣泛應用,肺結節被檢出的概率大幅上升。
毫無疑問,更早發現肺結節,定期隨訪,有助于幫助患者在腫瘤尚處于“萌芽”階段將其消滅,降低發展為死亡率更高的中晚期肺癌風險。

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對于缺乏醫學專業知識的很多普通人來說,肺結節基本上約等于肺癌,十分危險,很可能會要人命!
于是,不少人在檢出結節后,會陷入高度恐慌之中,終日寢食難安。他們在見醫生后,很容易接受對方“盡快手術”的建議,早早切掉結節,以求高枕無憂。
但他們并不知道的是,其實有很多結節并不適合草率手術,有的時候,某些結節切了反而還不如不切!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5個肺結節真實案例,希望借此幫助更多患者少走彎路,認清哪些結節不必急著切,避免遭遇過度醫療、承受本無必要的巨大身體損傷。

一位40多歲的多發結節患者,她的雙肺有多枚不足5mm的磨玻璃結節。隨訪了2年后,所有結節都很穩定。然而一次復查中,醫生一句“結節都是定時炸彈,不如盡早切了,以絕后患”,這讓她頗有些心動。
對此,哈佛專家S博士表示,根據該患者既往的所有影像結果來看,她肺部多個結節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明顯為良性,如肺部炎癥留下的痕跡,另一部分有一定惡性傾向,可能是非典型腺瘤樣增生、原位腺癌或微浸潤腺癌。

S博士認為,現在手術,確實可以切干凈所見的結節,但沒有必要。原因在于所有結節的大小都處于“安全區”,繼續隨訪至結節出現持續增大、密度增加等明顯惡性指征,再進行手術,不會影響患者治療的預后。
除此之外,現在切除結節,還可能有額外的風險。因為患者只有40多歲,后續再長出新結節的風險很高,如果手術過早,后續需要手術時,則會因為曾接受過手術而升高手術難度,形成不利局面。

一位40多歲的多發肺結節患者,他的雙肺各有一枚小結節,大小都不足6mm,其中一枚是實性結節,另一枚是磨玻璃結節。
隨訪一年左右,患者的磨玻璃結節增長了1mm,實性結節穩定。在醫生建議下,他做了一個基因檢測,結果提示罹患肺癌的風險較高,因此醫生建議手術,避免腫瘤未來發展。
對此,哈佛專家S博士表示,基因檢測預測的肺癌風險,并不能決定是否切除結節。

目前來看,這枚略微增大的結節很可能為良性,當然也有小概率是腺癌中的一種。但即便是腺癌,進展速度也極慢,繼續隨訪很安全,且當前結節大小仍在安全范圍內。
臨床上,這類結節很多可以保持5-10年的穩定期,有的甚至能長達20年。之后即便結節惡化,再治療也完全不會影響預后。因此,必要手術切除。

一位60多歲的肺結節患者,左肺有一枚12mm的磨玻璃結節,位置在胸膜下。3年隨訪期間,結節一直保持穩定。
不過某天開始,他出現了咳嗽、疲乏的癥狀。在見醫生后,醫生表示12mm結節已經很大了,加上咳嗽、疲乏都可能是肺癌的癥狀,故建議盡快手術,以防不測。
對此,哈佛專家S博士表示,3年隨訪毫無變化的磨玻璃結節,惡性概率已經非常低。雖然患者出現了咳嗽、疲乏等可疑癥狀,但這并不代表結節惡化。因為就算是沒有結節的人,也難免會常常出現咳嗽疲憊等癥狀。

來源:攝圖網
此外,結節位置在肺內胸膜下,并不像位于肺葉周圍的結節那么好切,手術存在一定難度,更應當謹慎。
如果實在感到恐懼,患者也可以考慮PET-CT掃描。這種檢查可以規避穿刺活檢帶來的氣胸風險,也可以檢測出結節的代謝水平。而惡性腫瘤的代謝,會遠高于正常組織。
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則說明結節惡性可能較高,可以考慮手術;如果結果為陰性,無法判定良惡性,那么繼續隨訪觀察,直到結節出現持續增大、密度增加等明顯惡性指征后再手術也是可以的。

一位60多歲的結節患者,右肺有一枚4mm的磨玻璃結節。隨訪4年間,雖然結節大小保持穩定,但密度卻有一點點增加。
在肺結節當中,密度增加或持續增大,都屬于“惡性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該患者十分害怕結節已經是惡性了。此后的半年,這枚結節倒也沒有繼續出現什么異樣。
不過對于患者本人來說,結節密度增加就仿佛是一把懸在頭頂、不知何時會斬下的利刃。因此,患者開始考慮手術。
對此,哈佛專家S博士表示,根據對患者病史、影像資料進行分析,這枚密度稍微增加的結節,可能是炎癥留下的痕跡,也可能是生長速度極慢的原發肺癌。但目前,由于結節密度增加幅度非常小,尚不能下結論,而且結節太小,也無法穿刺活檢,故仍建議繼續隨訪。

S博士表示,如果未來這枚結節繼續出現密度增加、體積變大等明顯惡性征兆,則可以考慮手術、立體定向放療或經皮熱消融術治療。但目前,確實沒有必要手術。

一位70多歲的多發結節患者,左肺有2枚實性結節,大小分別為5mm和3mm。隨訪3年期間,這兩枚結節都很穩定,無任何明顯變化。
然而隨訪期間,患者左肺又新增了一枚3mm的磨玻璃結節。雖然該結節在隨后的半年內保持穩定,但患者仍然十分恐懼。他很擔心新增結節是之前兩枚結節“下的崽”,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新增結節出現,直至形成“滿天星”…
因此,患者考慮趁結節繁殖的數量還不太多,干脆都切個干凈。
對此,哈佛專家S博士表示,根據影像結果顯示,患者左肺早出現的2枚實性結節,穩定時間已經長達3年,因此基本可以斷定,它們都是良性結節。
關于近期新出現的磨玻璃結節,S博士認為,在影像上看該結節非常淺淡,且半年內保持穩定,沒有任何新增惡性征兆出現。
所以說,患者此前擔心的問題并不存在。由于磨玻璃結節當前仍然非常小,且能夠保持穩定,即便繼續隨訪,也沒有額外風險,故患者當前無需手術。

以上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所有肺結節案例了??赐赀@些,想必有不少人會覺得,不就是些幾毫米的肺結節嗎?管他是良性惡性,切了又能有多大損傷?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結節雖小,可結節手術對于普通人來說,卻從來不是小事!
人體的肺并不像我們用的手機,什么原裝部件壞了,去下單換個新的還能接著用。肺屬于不可再生器官,“出廠”后就再無退、換的可能。也就是說,只要你做了肺部手術,切一塊,就會損失一塊的肺功能,絕無逆轉的可能。
其次,肺結節雖然可能非常小,就幾毫米,但手術往往要切掉的肺組織,可不一定只有幾毫米。即便是所有肺結節、肺癌手術當中,損傷更小的“楔形切除術”,也要拿掉一塊不小的肺組織。更何況現實中,很多肺結節手術,會因為病灶位置、數量,導致切除范圍遠遠超過結節的體積,如摘除肺葉的手術等。
此外,人體肺部可“耐受”的手術數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患者草率接受本無必要的手術,比如切除良性結節,那么當未來真的遭遇肺癌,不得不切的時候,有可能會因為上一次的手術導致無法再次手術。此時,患者只能“肺到用時方恨少”了。

來源:攝圖網
當然,如果醫生根據影像、患者體感變化等各項因素綜合判斷出結節高度惡性風險,必須手術,那么患者也不應該因為害怕而延誤治療,早切早輕松。
本文中所有肺結節相關知識,均來自盛諾一家國外官方合作肺癌專家服務中國客戶的真實案例。如您也希望快速預約專家為您答疑解惑,消除內心恐慌,請了解更多詳情。
- 相關案例
- 最新案例
Patrick Y. Wen
中樞神經系統癌癥NCCN指南專家組成員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神經腫瘤中心主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學教授Castle Connolly美國超級醫生
Eric P. Winer
耶魯癌癥中心主任耶魯紐黑文Smilow癌癥醫院主任醫師美國乳腺癌研究基金會科學咨詢委員會委員Susan G. Komen for the Cure的首席科學顧問和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
Jeffrey A. Meyerhardt
胃腸道癌癥中心臨床主任臨床研究辦公室副主任結直腸癌研究Douglas Gray Woodruff主席哈佛大學醫學院內科學教授結直腸癌中心聯合主任丹娜法伯/哈佛癌癥中心胃腸道腫瘤SPORE項目聯合領導人美國癌癥協會癌癥幸存者營養和運動指南制定者
Mehra Golshan
腫瘤外科學Dr. Abdul Mohsen and Sultana Al-Tuwaijri特聘教授乳腺腫瘤外科??七M修培訓主任哈佛醫學院外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