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病全球患者近4億,80%與遺傳有關,可能就在你我身邊!
熊貓寶寶、蝴蝶寶寶、月亮寶寶、瓷娃娃、斑點寶寶、泡泡男孩、媽媽肩上的孩子……這些可愛的名稱背后,都有一個統一的、令人心碎的名字——罕見病患兒。
今天是2月28日、第15個“國際罕見病日”。
雖然名為罕見病,實際上卻并不“罕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5000-8000種罕見病,總患病人數接近4億。另據央視新聞報道,我國現有罕見病患者超2000萬人,每年新增患者超過20萬。

(來源:央視新聞)
這樣的數據,已經超過了癌癥的患病人數。
更加可怕的是:許多罕見病,不僅患者、家屬從來沒聽過,就連部分醫生也聞所未聞,更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培訓和教育;而另一方面,罕見病通常危及生命,且半數患者都是新生兒或兒童……
一場罕見病,可能影響兩個家庭的“命運”。
世界衛生組織將罕見病定義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65‰-1‰的疾病。
還記得2014年夏天的冰桶挑戰賽嗎?讓很多人認識了一種致命的罕見病——漸凍癥。但除了漸凍癥,全球還有數千種罕見病,總患病人數近4億。而絕大多數人卻誤認為,罕見病離我們很遠。
實際上,它可能隨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熊貓寶寶、蝴蝶寶寶、月亮寶寶、瓷娃娃、斑點寶寶、泡泡男孩、媽媽肩上的孩子……這些可愛的名稱背后,都有一個統一的、令人心碎的名字——罕見病患兒。
熊貓寶寶:指“戈謝病”,臨床表現為生長發育落后于同齡人、肝脾腫大、皮膚魚鱗樣病變等。
蝴蝶寶寶:指“表皮松懈癥”,臨床表現為皮膚缺少正常的彈性和韌度,遭到細微摩擦或碰觸后出現水皰、糜爛或松解掉落,像蝴蝶的翅膀一樣脆弱。
月亮寶寶:指“白化病”,臨床表現為皮膚、頭發或體毛呈白色或黃白色。
瓷娃娃:指“脆骨癥”,臨床表現為骨質脆弱、藍鞏膜、耳聾、關節松弛,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斑點寶寶:指“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臨床表現為身體多處(包括體表和口腔、肛門等)布滿大小不一的深色痣。
泡泡男孩:指“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臨床表現為免疫系統缺失, 沒有抵御細菌、病毒的能力。
媽媽肩上的孩子:指“龐貝病”,臨床表現為嚴重肌肉無力,舌頭、心臟等肥大,無法達到發育標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們可能聽說過的疾病,也在罕見病之列,如唐氏綜合征、血友病、某些癌癥等。
2018年,為加強罕見病管理,提高診療水平,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我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共納入121種罕見病。具體如下:




因為涵蓋數千種疾病,因此,罕見病的發病原因很難具體闡述清楚,甚至人類還沒有了解透徹,但是大體方向已經明確——據央視新聞報道,約80%的罕見病與遺傳的基因突變或缺陷有關。

(來源:央視新聞)
目前,國家正在鼓勵生育三胎,但是,生一個健康寶寶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要難。
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人都有1-2個隱性致病基因突變;只要父母中有一人攜帶致病基因,孩子就有50%的可能性攜帶致病基因。比如上面圖片中的“泡泡男孩”,他的哥哥也曾患有此病。
因為主要致病因素是遺傳缺陷,所以很多罕見病都發生在新生兒或兒童時期。但成年人并非罕見病的“絕緣體”,即使在成年以前身體健康,致病基因也可能在成年后再顯示出罕見病的端倪。

(來源:央視新聞)
罕見病包括人體多系統疾病的幾千種疾病,不僅僅是醫學問題,還跨越了臨床醫學、醫學基礎研究、藥學研究、衛生經濟學、法律法規等十多個領域,而國內罕見病治療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也相對滯后。
罕見病為什么難治?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兩難一高”。
1
確診難
在罕見病領域,有這樣一句常話:“診斷罕見病的醫生,更罕見?!?/span>
《2018中國罕見病調研報告》顯示,我國有33.3%的醫生只聽說過罕見病,但不太了解;有1.1%的醫生甚至從未聽說過罕見病。
正是由于醫生缺乏罕見病的診療經驗,一名罕見病患者平均要看近十位醫生才能得到確診,從發病到接受正確治療需要耽擱較長時間。對此,央視新聞報道稱,我國罕見病的平均確診時長為1-3年。

(來源:央視新聞)
另據《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目前我國仍有近60%的罕見病患者沒有被診斷出來,包括兒童及成人,他們至今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如上面提到的“斑點寶寶”。
2017年,一則關于“斑點寶寶”的消息牽動了廣大愛心網友的心。2016年11月出生的小佑康,皮膚上竟長滿了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后背和屁股上甚至覆蓋著一層獸皮狀的黑色硬殼!
“我的孩子這是怎么啦?”毫無心理準備的孩子父母——一對普通的農村夫妻,面對這一幕完全懵了。很快,更大的打擊隨之而來:在多方求醫后,孩子被診斷為惡性黑色素瘤,活不過1歲……

求醫心切的父親不幸遭遇車禍,只能臥床在家,媽媽只身一人帶著孩子四處奔波。這個家庭的不幸,在被知情人士上傳到網絡后,迅速引發了社會各界包括媒體、伊能靜等知名博主和愛心人士的關注。
2017年9月,在盛諾一家的幫助下,英國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GOSH)的專家對小佑康的情況進行了多學科會診。經過病理評估和討論,事情初次迎來轉機:很可能不是惡性黑色素瘤,而是一種皮膚基因病變。
兩個月后,母子兩在愛心人士的支持下飛赴英國,在GOSH醫院被正式確診為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并成功接受了手術。

2
用藥難
“缺醫少藥”,一直是我國罕見病患者深受困擾的問題。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國家《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納入的121種罕見病中,有74種在全球有適應癥的治療產品上市,而國內有明確治療藥物的僅36種。
而這121種罕見病,是從數千種罕見病中篩選出來的,相對容易診斷和治療。實際上,全球大約只有5%-10%的已知罕見病有藥可治。

(來源:央視新聞)
如俗稱“眼癌”的視網膜母細胞瘤(RB)。


3
費用高
罕見病的治療,離不開藥物。
針對罕見疾病研發生產的藥物,被稱為“孤兒藥”,即商業投資回報較低、或者可能無法收回研發和生產成本的藥物。藥物研發成本和風險都很高,藥廠需要相應的定期回報去覆蓋持續不斷的研發成本,所以罕見病藥物通常價格不菲。
而且,有的罕見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這對很多患者家庭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
如脊髓性肌萎縮癥(SMA)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

盡管罕見病的治療面臨著種種難題,但許多罕見病只要能夠盡早診斷、盡早得到權威治療,患者同樣可能被治愈,或至少過上有質量的生活。
如上面提到的“斑點寶寶”,一晃四年多過去了,小佑康早已打破了當初“活不過1年”的診斷,已經成長為了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少年。但由于體表“斑點”太多,未來還需要多次手術和植皮。
再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在還未滿月時,小鑫就被確診為甲基丙二酸血癥。這種罕見病讓他面臨著嘔吐、脫水、肌張力減弱、發育遲滯、智力低下、臟器受損的威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為什么國內無藥可治的,到了美國卻有藥?
這離不開美國政府對新藥研發、尤其是罕見病藥物研發的支持力度。1983年,美國頒布了《孤兒藥法案》,之后又進行了多次修訂,對鼓勵藥企進行孤兒藥研發給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
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費用享受50%稅收抵免優惠政策;
減免處方藥申請費用;
藥物獲準后享有7年市場獨占期;
給予孤兒藥審批“綠色通道”;
每年撥款3000萬美元支持拿到孤兒藥資格的產品開展1到3期臨床試驗等。
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據FDA官網顯示的信息,在《孤兒藥法案》頒布前,美國只有38種罕見病藥物;在此之后,美國的孤兒藥數量及適應癥數量逐年遞增,截至2021年2月26日,FDA已授予5808項孤兒藥資格,批準952個孤兒藥適應癥,讓全球罕見病患者家庭看到了新的希望。

(來源:攝圖網)
罕見病的防治之難,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認知。
如上面提到RB(視網膜母細胞瘤),只要帶孩子定期做眼底檢查,就能很好的篩查,早期發現提高治愈率。
為喚醒全社會對罕見病患者與孤兒藥研發的重視和關注,從2008年至今,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定為國際罕見病日,今年是第15個。

(來源:攝圖網)
其實,罕見病與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因為只要有生命的傳承,就會存在出現罕見病的幾率。
預防是目前蕞有效的方法。而要從根本上防止和減少罕見病的發生,就必須構建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網絡,健全孕前產前檢查和疾病篩查制度,努力降低包括罕見病在內的新生兒出生缺陷的發生率。
當罕見病的命運真的降臨在家庭時,父母一定要理性對待,到權威醫院找到相應疾病的專家,早診斷、早治療。
此外,家長們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防病知識。如RB兒童早期通常會出現白瞳癥狀,當光線從一定角度射向瞳孔時會出現白光反射,俗稱“貓眼”。特別是有家族遺傳基因的父母,要學會留意觀察。
同時,大家需要知道,罕見病并不具有傳染力,不需要敬而遠之,請對罕見病患者充分理解和尊重!
如果看到專業的罕見病科普知識,不妨隨手轉發,幫助更多人了解和預防罕見病,讓愛不“罕見”!
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綜合排名:2(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綜合排名:1;心臟??婆琶?;神經??婆琶?;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綜合排名:4;心內&心外科排名:1(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綜合排名:3;神經??婆琶?;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