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女子孕期腹部輕微不適沒當回事,結果竟是癌!
不久前,福建衛生報發布的一個案例顯示,33歲的汪女士,在懷孕期間總感覺上腹部有點不舒服,有點發脹。由于孕期女性惡心嘔吐等反應很常見,且癥狀十分輕微,所以這位媽媽并沒有當回事。然而到了哺乳期,常常出現的肚子發脹,讓她決定去醫院做個檢查。
結果這一查,汪女士卻被檢出了胃癌![1]
來源:福建衛生報
經過病理診斷,汪女士被確診患有胃印戒細胞癌,屬于高度惡性的胃癌亞型。所幸,汪女士的病理結果為早期胃癌,這意味著她仍有不小機會得到治愈。
相較于汪女士,來自寧波的小左則沒有那么好的運氣。由于工作很忙、壓力很大,小左出現胃疼并持續了兩周也沒有重視,直到后來發生嘔血才前往就醫。結果很快她被確診為胃癌進展期。醫生告知,她必須切除掉全胃,而且即便手術,癌癥復發轉移的可能性也很高…
來源:人民網微博視頻號
現實中,如汪女士這樣發現胃癌時還處于早期的患者并不多見,更多的人,則會陷入到類似小左的糟糕處境。
工作生活節奏太快,小病小災覺得沒必要看醫生,畏懼檢查害怕查出一身毛病、胃鏡太難受…種種理由,導致我國80%胃癌患者一經確診,便已經是難以根治的進展期(中晚期)。[2]
也正因此,中國胃癌的治療情況一直并不樂觀,根據健康時報客戶端發布的一篇報道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介紹,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低于20%,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27.4%。[3]
這意味著,每100個胃癌患者,只有27個人能活過5年,擁有治愈的希望。

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全球癌癥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共新發胃癌病例約109萬例,其中近48萬例在中國,占比約44%。
如此大的患者體量,和并不太理想的生存率狀況,讓近年來眾多國內胃癌領域專家反復呼吁提高國民健康意識,開展全國性的適齡人群普遍胃癌篩查,希望借此讓更多胃癌患者能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大幅改善預后。
來源:攝圖網
鄰國日本在胃癌早篩方面,其實已經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通過全民廣覆蓋的癌癥早篩體系,很多日本胃癌患者在確診時,病灶往往很小且尚未轉移,不僅保住胃的機會更大,也有很大機會得到根治。
癌研有明醫院院長、日本胃癌學會理事佐野武院長曾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在日本接受手術的腫瘤患者,半數以上都是早期。[4]
據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發布的《2008-2009年5年生存率結果》顯示,早在10多年前,日本胃癌的5年生存率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71.1%。如果考慮到近年來胃癌領域新藥新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則這個數字還可能提高不少。
來源: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發布的《2008-2009年5年生存率結果》
大量早期胃癌患者,一方面磨練了日本外科醫生切除腫瘤的技術,另一方面,習慣精益求精、具有“匠心精神”的日本醫生,在努力切除干凈腫瘤的前提下,開始有了更高的追求——盡可能提高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
聽起來很專業,但根據盛諾一家既往接待過的眾多患者赴日就醫案例來看,他們的追求其實挺簡單的,那就是:
不隨便切不該切的東西 不漏切必須切的東西 標準化操作,嚴控手術時長、出血量,同時做好突發事件預案 縫好該縫好的,不給患者留麻煩,盡量避免帶來二次傷害 做好術后護理,包括專業的營養支持,加速患者康復
在盛諾一家官方簽約合作醫院、以腫瘤外科手術聞名的日本癌研有明醫院,腹腔鏡手術量是開腹手術的兩倍。之所以該院醫生如此“迷戀”這項手術方式,主要在于創傷更小、出血量少、患者術后疼痛感更輕、術后康復速度也更快。
對于一些手術難度較高的胃癌患者,癌研有明醫院胃外科還曾進行過腹腔鏡·內窺鏡內外科協同手術(LECS),可以通過內窺鏡和腹腔鏡同時觀察胃的內側和外側,在小范圍內實現精準切除。
與內科醫生協同使用內窺鏡與腹腔鏡進行手術(來源:日本經濟新聞官網)
癌研有明醫院胃外科部長布部創也博士曾介紹,為患者實施胃癌手術時,一定要優先考慮根治性和合理性。比如對于病變范圍較大的患者,常會選擇胃全切,但術后,患者體重會明顯下降,生活質量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但在癌研有明醫院胃外科,則會考慮改變術式為次胃全切,盡可能為患者留下一部分胃,提高患者未來遠期的生活質量。
比如說LAPG術式的“上川法”,雖然操作復雜,平均手術時長超過6個小時,對醫生負擔較大,但可以大大減少患者并發癥風險。
來源:癌研有明醫院官網
一些日本開發的減少手術副作用的優秀術式,不僅在日本廣泛應用,也得到了世界范圍包括我國在內的普遍認可。
比如Kamikawa法(雙肌瓣吻合術),是一種難度極高的腹腔鏡下純手工術式。通過這種先進的治療方式,胃癌患者術后反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狹窄等一系列給患者帶來痛苦的問題都能得到大幅緩解。
目前,Kamikawa法已經在我國《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中成為了推薦術式。
除了不斷提升醫生的實力,日本醫院對于前沿設備的快速引入,也不遺余力。
比如盛諾一家官方簽約合作醫院、日本圣路加國際醫院于2011年就引入了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積累了大量臨床實踐案例。[5]這種手術系統能夠讓醫生操作精密的機械臂實施內窺鏡手術,實現小創口、少出血以及康復速度快等對患者更有利的治療。
圣路加國際醫院于2017年正式成立了機器人手術中心
正是因為全民癌篩、醫生的精湛技術以及不斷改進的治療方法與硬件設備,讓日本目前已成為全球胃癌治療領域的引領者。

生存率更高,患者也可能獲得更好的遠期生活質量,這樣的優勢導致每年都會有不少外國患者慕名前往日本就醫。
如果您和身邊人有胃癌治療的相關需求,需要前往日本知名醫院接受治療;或您當前治療遇到瓶頸,希望快速得到日本專家對當前方案進行分析評估,理清下一步治療方向,請聯系我們,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咨詢服務。
參考來源:
題圖來源:攝圖網
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綜合排名:2(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綜合排名:1;心臟??婆琶?;神經??婆琶?;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綜合排名:4;心內&心外科排名:1(2019-20美國醫院排名)
綜合排名:3;神經??婆琶?;腫瘤??婆琶?(2019-20美國醫院排名)